大仙寺位於台南縣白河鎮枕頭山麓,亦即在關仔嶺群山的尾閭,古色古香的殿堂,極具古典之美,俗稱舊巖。為國內佛教九大門派之一,係國家核定之三級古蹟,南台灣第一古剎,建於清康熙年間,主祀釋迦牟尼、觀音菩薩、三寶佛祖、地藏王菩薩,其寺廟具有大陸神州氣象之風格,不同於一般寺廟建築造型,建築群配置,承襲中國佛寺建築的傳統。












環境清幽雅潔,寺內供奉有開山法師舍利供民眾觀賞。禮佛、觀賞兩相宜。有別於其他廟宇廟門前皆聚集許多攤販,大仙寺嚴禁攤販在此設攤,更顯其莊嚴肅穆。




歷史在明鄭明代,由大陸來台墾居的人民愈來愈多,當時參軍陳永華將軍,便邀請參徹禪師來台講授佛理。康熙四十年
(西元1701),禪師從龍岩出遊,路經岩井,在石几土休息,想不到隨身攜帶的佛像竟然抬不動了,他想此地必是個有佛緣的地方,便在此地結茅定居。

乾隆十二年(西元1747),由參徹禪師的弟子鶴齡禪師,集資建設佛殿,稱作「火山大仙巖」。此後又幾經修建,民國二十年改名「大仙寺」。現今大仙寺規模之壯麗宏偉,在全省古寺中,算是數一數二的。



本寺在白河關仔嶺的山麓,山姿秀麗,風光明媚。每當晨昏,莊嚴暮鼓加上山間濛濛薄霧,恬靜中透著一份脫俗的雅緻。大仙寺內部建有大雄寶殿、觀音寶殿、三寶殿及地藏寶殿,依山勢建成,拾級而上,氣派非凡。



民國六十年,又在寺外蓋上長城般的紅牆,環繞寺廟,上面覆蓋黃色琉璃瓦,真是美觀。本寺建有大小兩道山門,尤其第二道山門建法與眾不同,不論色澤、雕飾都十分考究。寺中有三百多名僧尼在此修業,又可容納百餘香客膳宿的客房,實在是個寓情於信仰的好去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大仙寺座向為座東朝西,整體建築群依序為山門、大雄寶殿、觀音殿及三寶殿(古蹟本體為山門及大雄寶殿)。各殿皆自獨立,兩側有連貫之廊道或廂房。而大雄寶殿其面寬24.4公尺,縱深19.3公尺,面積為 471平方公尺,為四周設廊的獨立式大殿。



山門屬於牆門式,屋面短而屋脊低緩。中間作三川脊,邊門及圍牆頂亦作燕尾脊,再加上邊門為圓拱門,使整體造型富有變化。至於大雄寶殿之木構造在形式上採抬梁式與穿斗式混合使用的作法,在明間則應用減柱法將前點金柱省去,以避免室內列柱過多。而在屋頂形式上為重檐歇山式,上檐山牆為懸山造,屋面則為日本式作法。雖興建時為使建物在形式上較像日本式而有些許不協調之處,但整體造型尚稱勻稱及穩重。



大仙寺目前保存的彩繪為府城名師潘麗水所作,繪工細緻。殿內柱皆為朱紅底繪蟠龍,是佛寺建築的傳統作法。


 


資料來源:台閩古蹟資訊網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